【成語意思】:朝三暮四:原指養(yǎng)猴人用不同的方式欺騙猴子,后用來比喻人心意不定、反復(fù)無常。
【成語來源】:戰(zhàn)國·莊子《齊物論》:“狙公賦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眾狙皆怒。曰:‘然則朝四而暮三。’眾狙皆悅。”
【成語拼音】:zhāo sān mù sì
【成語聲母】:ZSM
【成語年代】:戰(zhàn)國時期成語
【用法分析】:朝三暮四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多用于書面語,含貶義。
【成語結(jié)構(gòu)】:聯(lián)合式成語
【成語字?jǐn)?shù)】:四字成語
【使用程度】:常用成語
【褒貶解析】:貶義成語
【朝三暮四的近義詞】:反復(fù)無常、變幻莫測
【朝三暮四的反義詞】:始終如一、堅定不移
【成語例子】:小張做事總是朝三暮四,今天想做這個,明天又想換另一個,難以成就大事。
【成語接龍】:
朝三暮四 → 四面八方 → 方寸已亂 → 亂七八糟 → 糟糠之妻 → 妻離子散 → 散兵游勇 → 勇往直前 → 前車之鑒 → 鑒往知來 → 來者不善 → 善始善終